中概股见底“回血”?你想多了吧
今天午后,A股、港股、中概股一反往日跌无止境态势,出现了一波暴力拉升。
港股腾讯、阿里、美团等中概股股票大幅反弹,腾讯控股股票一度涨幅超过21%,美团股票涨超20%。“中概互联网ETF”,更是出现了涨幅超过10%的大涨。
恒生科技指数收复 4000 点关口,盘中涨超15%,为该指数最大单日涨幅,恒生指数涨幅达7%。
A股沪指重新站上3150点,盘中涨幅一度达到3.5%,创业板指更是暴力拉升5个百分点。
消息面上,3 月 16 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
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外资抛售中国资产
有目共睹,近段时间中概股的世界级暴跌带上A股沪指失守3100点频频登上热搜。一方面,中概股部分企业市值经历腰斩、脚斩,42家企业一年跌去90%市值等不断上演暗黑模式;另一方面,沪指昨日失守3100点,暴跌4.95%创两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总之,这段时间的市场一直很惨淡,用网友一句话形容,“市场暴跌无非就是让我与富人的差距又缩小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五味杂陈。
股市究竟是怎么了?是股灾来了吗?还能坚守吗?
究其原因,有说是俄乌地缘危机影响的,也有说是五家中概股公司登上美国SEC清单成为导火索的,还有就是中国监管层面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综合治理”(反垄断、反资本无序扩张、加重劳工保护责任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思考。
春节之后,在恒生指数加速下跌过程中,一些香港本地蓝筹股不跌反升,比如汇丰控股涨8.14%,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涨4.27%,电能实业涨3.29%,大多本土蓝筹跑赢了恒生指数。
事实上,港股狂跌不止的几乎都是公司注册或者运营实体在大陆的公司股票,也称为中概港股。
以3月14日的腾讯控股为例,数据显示以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为主的外资在加速抛弃出逃,而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中信建投为主的中国内地资金,正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拼命抄底腾讯。
此外,A股的核心资产近期也频频被外资出货。3月15日沪指跌破4.95%的同时,北向资金净流出额达到160.24亿元,刷新年内最高纪录,位居历史第三。而3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卖出额已超645亿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概港股还是A股都在经历外资出逃,只是A股盘子够大,流动性好一点,内资勉强能接得住,而港股流动性差,砸盘效应显著。
那么问题来了,本文聚焦的重头戏,跌入暗黑模式的中概美股又何以至此呢?
中概股真的适合抄底吗?
中概股,即中国概念股,是对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一般来讲,泛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网易、爱奇艺、拼多多、搜狐、哔哩哔哩、微博、知乎、贝壳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以及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还有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燃石医学等创新药企。
中概股所代表的这些企业,一部分是在互联网经济中搏杀出来的巨头,它们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另一部分新能源汽车也好,生物医药也罢,代表了中国最具生命力的创新企业。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体量为271家美股中概股企业中,半年来跌幅达到50%以上的中企业达到147家。
其实,中概股自去年以来就已经乌云密布了,前有教培行业的整顿大锤落地,教育企业在3个月内市值蒸发约4000亿元;后有网络审查重锤刚刚登陆美股的滴滴,跌倒股价只剩1.8美元,直面退市警告。
今年以来,美股中概股的疯狂程度更是“跌妈不认”。
据《风暴眼》估算,自3月10日开始的短短三个交易日,在美上市中概股合计市值蒸发100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00亿元。
如果从中概股市值高点计算,仅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拼多多5只明星股,自高点以来市值蒸发即已达到10万亿人民币。
如果从市盈率的角度来看,腾讯当前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便宜了。这才有了“投资教父”段永平的高调喊话:抄底腾讯。
去年8月他就曾发文表示“今天买了点腾讯控股,再跌再多买些。”
3月8日,段永平再度发声:“我计划每掉 10% 加一次仓。”他还补充道:“腾讯目前占我比重还非常低,目前对我的吸引力还没到让我卖掉任何别的股票去换的地步,但再掉几次说不定我就要认真想想了。”
之后不久,段永平已经开始着手卖掉苹果、伯克希尔,来加仓腾讯了。
3月14午间,段永平接连更新两条动态,称“这个礼拜五有一批145的苹果的put到期,很久以前卖的。这笔钱出来可以考虑放一半在腾讯上。”
15日早间,段永平再发动态称,“明天准备拿BRKB(伯克希尔)换点,不等了。
金融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不可否认,无论从国内监管还是国际局势来看,中概股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美股中概股企业是一批享受到时代红利并且成长迅速的企业。它们选择登陆美股,一方面美股市场更加成熟,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更宽泛,甚至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只要其它条件符合就可以上市;一方面,美股市场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庞大的支撑基础。
但是,反过来看,中美关系的紧张也令中概股处于尴尬境地。
这批登陆美股的企业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具活力、最优秀的一批民营企业,为什么要与美国投资者分享企业成长红利,而国民享受不到呢?
此外,以保护美国投资者为由,美国方面一直在打击某些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SEC清单就是很好的例证。
巨丰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振鑫认为,中概股在海外上市既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利益,而且过去积累了诸多问题,现在随着中美金融竞争的加剧也逐渐暴露出来,很难调和。
另外,当下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可持续经营,这也是对中概股中长期走向的判断依据。
我国互联网行业普遍以高补贴以及低利润率获得市场,以此获得股权融资,再持续扩大规模,走出一条低利润甚至是亏损,但规模不断放大,市场估值主要以市占率和市销率为主,因此收并购就成为主要手段。
现在新形势下,以前的模式难以为继。互联网难以如以往那般扩张,当成长性受局限,市场必然要求企业投资回报率,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
以近日受财报影响股价大跌的京东为例,2021年Q4,随着宏观经济压力的显现,京东“归属于非控制性权益股东净损失”达到1.6亿元,此外物流业务的“破圈”行为也录得大量亏损,拖累电商。
随着德邦资产的并表,ROA在短期内还是会面临相当大压力。
作为中概龙头企业的京东尚且如此,那些仍在亏损线徘徊,自由现金流尚未回正的公司又该如何面对呢?
媒体人秦朔认为,中概股暴跌,标志着金融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中概股的核心资产在中国,也是过去一二十年中国新经济的领航者。如果它们能在中国继续获得好的成长和发展,仍然是有价值的标的。所以当下的关键是,从政府到社会到监管机构,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中概股在中国的发展。它们在中国不倒,就不会倒。
中概股回归将是漫长的过程
在今天这般形势下,最受伤的是持有中概股企业股票或者期权的员工。
那么,中概股大面积回归是否可期呢?
环球网评论员许维鸿认为,中概股回归将考验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2022年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真正“元年”。
但根据以往回归到港股的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大批量中概股来看,它们显然抗风险能力很弱。
许维鸿分析,香港的资本市场虽然监管体系更方便中概股回归,本地也拥有大量国际投资银行,但它的投资风格惯性不利于科创企业的合理估值,加上近几年“黑暴”和疫情的冲击,香港恐怕很难独自承担中概股回归的大格局。
更值得期待的显然是A股市场。中国政府拥有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民间财富更是充盈,加上中国经济已经走出疫情阴霾,通货膨胀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可控,A股并不缺少资金和长期资本迎接中概股回归。
地方政府则早就意识到科创型企业、上市公司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多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甚至愿意以市盈率50倍的水平投资非上市科技企业,这在全球也是具有竞争力的。
中概股回归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且会带来很多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眼下,不可错过的是科技范式变化带来的巨大的机遇。
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兼CEO张磊曾表示。未来两到五年里,高瓴资本看好科技领域的半导体、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硬件等四大细分赛道,硬科技将称为“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
曾经重仓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经纬中国,也重新将目光转向新能源产业链、智能制造、生物医疗、企业服务赛道。
*内容来自公众号资本市场50人论坛 ,侵权必删。
学术前沿速递
学说观点
AIGC交流社区
未央网
毕宣
王凯
- 1
- 2
- 3